“十一五”末,我省鄉鎮、行政村通客車率分別達到100%和99.8%,全省農村客運車輛發展到2萬多輛,站點近6萬個,客運線路5347條,日均班次5.6萬個,很多地方農民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坐車進城、走親訪友。
據了解,農村客運從“村村通”向公交化轉變,關鍵是加快實施集約化改造和公交化運營,建設一批候車亭和停車場,制定統一的服務規范。具體而言,就是整合農村客運車輛、線路資源,通過收購、入股等方式,變目前個體經營為公司經營,變單車經營為集約經營。為此,去年,省交通運輸廳選擇萊蕪、章丘等12個市縣啟動城鄉客運公交化試點,探索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的路子。萊蕪確定了“政府規劃、企業運作、公車公營、群眾受益”的思路,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農村短途班線客運集約化改造。該市農村客運由市公交公司和長運公交公司特許運營,市財政投資4500萬元,帶動企業完成投資近2億元,集中對全市347輛個體經營城鄉客運車輛一次性收購,新上高檔空調燃氣車224輛,延伸城區公交線6條,開通城區至鄉鎮公交線路9條,通達所有鄉鎮;投放92臺中型公交車,開通鄉鎮至村公交線路80條,構筑了城區、鄉鎮、行政村三級公交網絡,全市范圍內實現了村村通公交。農民群眾的出行成本由原來的平均7.5元降低到平均3.5元。
與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同步,我省加快客運站點建設,到“十二五”末,實現農村居民出行一次乘車直達各中心鎮(區),一次換乘到中心城市。